危機 (1946年電影)

危機
基本资料
导演英格玛·伯格曼
监制
  • 哈拉爾德·莫蘭德英语Harald Molander
  • 維克多·斯約史特洛姆英语Victor Sjöström
编剧英格瑪·伯格曼
Leck Fischer[*]
剧本英格玛·伯格曼
原著《Moderhjertet》
列克·費舍爾英语Leck Fischer作品
主演
  • 因加·兰德格雷英语Inga Landgré
  • 史帝·歐琳英语Stig Olin
  • 瑪麗安娜·羅弗倫英语Marianne Löfgren
  • 達姬妮·林德英语Dagny Lind
  • 艾倫·波林英语Allan Bohlin
  • 恩斯特·艾克蘭德英语Ernst Eklund (actor)
  • 西格内·维尔夫英语Signe Wirff
配乐厄爾蘭德·馮·庫奇英语Erland von Koch
摄影约斯塔·罗斯林
剪辑奧斯卡·羅桑德英语Oscar Rosander
制片商瑞典電影行业协会[*]
片长93分钟
产地瑞典
语言瑞典语
上映及发行
上映日期1946年2月25日
发行商Svensk Filmindustri (SF)

危機》(瑞典語Kris)是一部1946年的瑞典电影,由英格玛·伯格曼執導並編劇。這部電影是伯格曼擔任導演的第一部長片,劇本由他本人撰寫,改編自列克·費舍爾英语Leck Fischer的丹麥廣播劇《Moderhjertet》[1]

剧情

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与养母在小镇上过着平静的生活。18岁的内莉天真无邪,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美貌对瑞典小村庄男人的影响。英厄堡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沉闷女人,她教村里的年轻人弹钢琴,还经营着一家客房,为了养女,她无疑牺牲了很多。内莉即将长大成人,英厄堡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,燕妮小姐戴着花哨的帽子,涂着指甲油,带着她那踯躅不前的成熟气息,带着她被抛弃已久的女儿去品尝城市生活的放纵果实。

燕妮曾有过一段坎坷的过去,包括卖淫和其他丑闻,但现在她拥有一家美容院,这给了她一些物质和其他方面的生活享受。其中有一位潇洒的大胡子绅士名叫雅克,他作为不速之客跟随燕妮来到村子里。燕妮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慈善舞会上与内莉见面,当雅克得知这个消息后,他非常乐意为舞会注入比村里长老们想象中更多的活力。舞会因雅克的滑稽行为而陷入混乱,内莉和雅克离开了,在夜晚的湖边激情拥吻。内莉的仰慕者乌尔夫从英厄堡那里租了一个房间,他羞辱了雅克,并把他从码头上扔进了湖里。

内莉对离开英厄堡感到矛盾,在丑闻发生后,她决定和燕妮、雅克一起去城里。英厄堡和乌尔夫很难过,但英厄堡告诉他,他们必须等着,让内莉经历这段过程。在城里时,雅克告诉内莉,他曾在怀孕的妻子和孩子熟睡时杀死了他们,先是打开煤气,然后声称是意外。内莉同意陪他去警察局。燕妮捉奸在床,揭露雅克从未杀害过他的家人——这只是他为了引诱女人而编造的故事。雅克愤然离去,不久后在画面外开枪自杀。内莉回到家乡,与英厄堡和乌尔夫重逢,并暗示内莉和乌尔夫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。

参考资料

  1. ^ Vermilye, Jerry. Ingmar Bergman: His Life and Films. Jefferson, North Carolina: McFarland. 2002: 51–53. ISBN 0786429593. 

外部链接

  • 豆瓣电影上《危機》的資料 (简体中文)
  • AllMovie上《危機》的资料(英文)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
  • 爛番茄上《危機》的資料(英文)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
  •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(IMDb)上《危機》的资料(英文)編輯維基數據鏈接
  • 《危機》在瑞典電影學院資料庫的頁面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
  • 作品
  • 書目
  • 舞台劇作品
  • 獎項
執導電影
  • 《危機》(1946)
  • 《带雨伞的男人》(1946)
  • 《开往印度之船》(1947)
  • 《黑暗中的音乐》(1948)
  • 《爱欲之港》(1948)
  • 《牢獄》(1949)
  • 《三个陌生的情人》(1949)
  • 《喜悅》(1950)
  • 《不能在此发生》(1950)
  • 《夏日插曲》(1951)
  • 《女人的期待》(1952)
  • 《莫妮卡》(1953)
  • 《小丑之夜》(1953)
  • 《恋爱课程》(1954)
  • 《花都绮梦》(1955)
  • 《夏夜的微笑》(1955)
  • 第七封印》(1957)
  • 《野草莓》(1957)
  • 《生命的门槛》(1958)
  • 《魔術師》(1958)
  • 處女之泉》(1960)
  • 《魔鬼的眼睛》(1960)
  • 《穿過黑暗的玻璃》(1961)
  • 《冬之光》(1963)
  • 《沉默》(1963)
  • 《這些女人》(1964)
  • 《假面》(1966)
  • 《狼的時刻》(1968)
  • 《羞恥》(1968)
  • 《祭典》(1969)
  • 《安娜的情欲》(1969)
  • 《紅杏》(1971)
  • 呼喊与细语》(1972)
  • 《婚姻生活》(1973)
  • 《魔笛》(1975)
  • 《面對面》(1976)
  • 《蛇蛋》(1977)
  • 秋光奏鳴曲》(1978)
  • 《傀儡生涯》(1980)
  • 芬妮和亚历山大》(1982)
  • 《排演之后》(1984)
  • 《被祝福的那个》(1986)
  • 《在小丑面前》(1997)
  • 《夕陽舞曲》(2003)
編劇電影
  • 《折磨》(1944)
  • 《长相思》(1947)
  • 《伊娃》(1948)
  • 《當城市沉睡時》(1950)
  • 《離婚》(1951)
  • 《最后一对夫妇》(1956)
  • 《遊樂園》(1961)
  • 《謊言》(1970)
  • 《善意的背叛》(1992)
  • 《礼拜日的孩子》(1992)
  • 《私密告解》(1996)
  • 《狂情錯愛》(2000)
紀錄片
  • 《法罗文献1969》(1970)
  • 《芬妮和亚历山大的诞生》(1984)
短片
電視
  • 《斯利曼先生來了》(1957)
  • 《威尼斯人》(1958)
  • 《狂犬病》(1958)
  • 《映画创造者》(2000)
相關
  • 伯格曼週
  • 《英格瑪·伯格曼拍電影》
  • 《鴿子》
  • 《英格瑪·伯格曼的誘惑》
  • 英格瑪·伯格曼獎
  • 《英格瑪·伯格曼電影輯》